静秋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最终我们都得化为尘土。

Before the Flood(《洪水泛滥之前》)



今天断断续续地把纪录片看完,甚是难得的积极!


开篇展示的这幅画,一见钟情!

可能是因为旁白的解说赋予了这幅画更多的寓意价值吧。

null

这是一个铺垫,刚开始这种让人厌恶的铺垫,简直让我恨透了美国人。

但这个伏笔和之后的话联系起来,细思极恐。

null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到世界各地采访的对话

(1)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需要考虑对岛上居民进行移民。

null

(2)海洋温度上升,海洋动植物环境被改变甚至破坏,因此引发渔民丧失了以来生存的经济来源。

null
so cool

这个是潜艇吗?游客参观那款?

像极了从叮当的百宝袋出来一样,太可爱了!


(3)世界各地的冰川开始融化,并出现加速的情况。

null

(4)印尼因开发棕榈种植园而烧毁大片的森林。

null
举一反三地联想一下,印尼烧毁了大片的森林,把用途改做棕榈种植地,整个看似有利于国家经济,但报道里面则强调了焚烧森林产生的二氧化碳要比美国整个经济体的排放量要高。到底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

我有一个疑问,焚烧只会一次性,日后种植园会反复焚烧吗?还是怎么去收成他们的棕榈树?如果只是一次性地焚烧,那日后棕榈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呢?

这是一个提问的思路,还有另外一个思路就是考虑到整个生态体系,森林的动物和植物,他们有多少种类不是棕榈树园能够让他们栖息的?但这个还没有问出口,其实光是植物这一块就已经能够回答是零,动物嘛……

我想到了中国现在在城市里不停建设公园,貌似为了人民建设更适合、更舒适地游乐、休闲去处,只是把山上原有的树木砍掉或者移植,虽然不是用火去烧,但是原有的品种不种了,那导致的动物生态链也会缺失。

因为我观察了我们某镇上的公园,和我们市区上的公园,两者区别很大。

市区的公园树木整整齐齐,在日渐规范化管理中,连以前杂乱的山坑都被重新挖了,又重新栽种了桃花树,铺了石阶让人们沿路观赏。

镇区的公园树木东歪西倒,石头青苔繁茂,树高遮阴。唯有那一米半左右宽的石阶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山蟑螂在两边的植被中穿梭,偶尔还可以看到山螃蟹等其他动物,果真像是一个小小的动物园,但是动物和人互不相杀,各得其所。


在看到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对镇区公园的评价是保存得比较好,比较原始。但是因为自己怕小动物的,所以还多了一层恐惧。

但是现在看来,我倒是觉得特别美好,虽然还是恐惧,但是也因为有了这些小动物,我们才活得更美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学习他们,习得他们的名字、生活环境、动物特性,与之保持距离美。

你们觉得呢?


null

纪录片有提及到通过增加税负让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促使消费群体降低消费量,例如烟。

但是反向思考是,这些税费的增加是调整消费者的消费观从而降低被伤害程度?抑或是可以做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收取的税费,发达国家能否用于投资开发新的代替品,新的科学技术等,从而真正地做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null

null

不看这个纪录片,我绝对不会知道膨化食品是怎么间接让全球变暖的。

不看这个纪录片,我也绝对不会知道牛肉原来比起鸡肉间接性地制作了更多的二氧化碳。


那即使看了这个纪录片,是不是还有更多更多食品类的产品有着我们难以想象地间接性制造了超多二氧化碳?


我突然有了一些想法:

(A)能否像热量一样精确计算其数值,并标注在产品包装上?那么我作为消费者,额能逐渐想象出或者是估量到自己的对全球变暖的危害或者是帮助。

(B)支付宝蚂蚁森林是真的在做一件促进减少碳排放量的工作吗?会不会是适得其反呢?蚂蚁森林上面的兑换标准是其公司制定的,这标准是契合公司利益制定呢?还是契合对应事项实质能减少的碳排放量?

①部分人为了多刷手机步数,不是减少使用产生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可能还更多使用了耗费店里的电子产品去刷步数。

②绿色外卖,我个人觉得是一个伪命题。只要能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使用支付宝+减少餐具),才可以获得16g能量。假设某人一日三餐都叫外卖,因这样的一个功能即可多花16*3g的能量。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减碳。

但尝试逆向思考一下,其实不点外卖,才是最减碳的。

另外一方面,社会越来越便利,叫外卖的人越来越多,或者个人叫外卖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好似手机等的电子产品流行起来的一样,慢慢可能会成为一种人民离不开的生活模式。

如果确实如此发展,那么外卖盒的激增,比起减少的那一小部分餐具,简直是得不偿失。



细思极恐。

未来几天,我将要好好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我是推崇极简主义的,但是我做不到那种极端的极简,甚至近两年会买一些生活中不必要的物件:香水、项链等等。

本以为饮食只是影响了自己的健康而已,没想到连我最爱的地球,也会因此受到影响,真的……天啊……面壁思过去。



null



null

null

null
遥想当年建立发电站对生态的影响,真是细思极恐,但是作为中国的公民似乎对这个知之又少。

有多少中国科学家对此进行了 研究?

又有多少科学家想过要发表言论,向政府提出建议?

又有多少科学家的言论被打压了?

又或者是当年的中国是否也和现在的印度一样,迫切地需要一些牺牲推动某些方面的发展?


null

null
啊……又见这个广场,太有熟悉感了!

看了一季度的电视剧,居然对这个地方如此念念不忘,像是真实去过一样!


null

null


文末,引用纪录片的话:

我不想住在没有这些动物的星球上。

我还想看南极的企鹅,还想看北冰洋的北极熊,还想看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还有很多很多想看的东西,我不想身边只剩下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


最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null

闪闪发光的地球,乍一看很漂亮,像是现在城市里的灯光工程一样,每次经过都忍不住拿起手机拍几张照片。

但,它总是比不上那一眼的满天繁星,尽管只是惊鸿一瞥,银河的样子总在脑海挥之不去。

null


评论
热度 ( 1 )

© 静秋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