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秋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最终我们都得化为尘土。

The Young Pope

这个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本来就少,本来又漠不关心,所以看得特别少。

看它……是因为他的海报吸引了我。




搜索的时候,发现是一部电视剧,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接着看了!

现在它有续集哦,第二季!2020年1月13日上映。





第一季第一集就发人深思啊!

请看:

这个关系不关系的,我觉得结合剧情,是指动作!

因为修女第一次见面就对教皇很亲热,就是欧美式摸脸之类的。

然后就被教皇教训了一顿。


其实后面的会说到负责抚养教皇的修女也来到了这里居住并身兼职务。

关系上说,他们肯定是友好关系的啦!

但是动作上还是会互相尊重的。所以……我才觉得这里的“关系”是指不必要的动作,不得体的动作,令人产生误会的动作。






这段特别好,虽然我不知道梵蒂冈对教皇这个人物形象像是明星那样商业化,但是我觉得宗教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个人的价值其实在执行相应的职位时,你已经得到了价值的体现。

至于额外的价值,应该属于这个宗教的。


发人深思的是,其实一个国家和一个公司是否同样的道理?

不管是领导人还是基层工作者,都只是一份工作,工作会有工资薪金、福利待遇等等,这些就是你的价值。

但是当你把个人的肖像挂着公司的名义去进行销售,确实有点挂羊头卖狗肉呢!




说哈佛是一个衰落的地方,后面又说放低自我,暂时有点无法理解呢!



第九集的这个观点,辩论得好激烈。


我是支持教皇的观点的。


但是我也学习了另外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素食主义者在讨论,吃不吃鸡蛋的区别一样。

(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素食原来也有很多区分的。)


有的人认为鸡蛋不是肉类,可以吃。就像是上面的观点,三个月以内的人类胚胎不是人,他们没有灵魂,所以可以堕胎。但我想问,灵魂是什么?他科学吗?

有的人认为鸡蛋是肉类,所以有些素食主义者是不吃鸡蛋的。这就有点像教皇表达的那个意思了,从确认怀孕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一个生命,不能堕胎。


其实,这样的比喻有点不恰当,但是我认知范围内找不到其他可以比喻的东西了。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把鸡蛋敲碎的瞬间,我并没有产生怜悯之心;但是如果当一个生命(猪、鸡等动物)在我面前宰杀,我的怜悯之心瞬间到达了顶点;但是当这两种都做成了餐桌上的食物时,吃的时候怜悯之心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恶心食物——毛鸡蛋,又叫喜蛋、活珠子,我觉得超级恶心的。

怎么可以吃下一个这样即将到来的生命,样子也很恶心!


延伸一下其周边八卦

(其中1、2摘录自百度知道:有小鸡的蛋(喜蛋)学名叫什么?):

(1)毛蛋的历史传说

传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辽西宁远时(今兴城县)与明军发生了一场恶战。老罕王被袁崇焕的炮火击伤,退到沈阳,死了。这可愁坏了许多人,尤其是四贝勒、清太宗皇太极。他随父出征,一路奔波,东挡西杀,再加上父亲阵亡,一急之下,也卧床不起了。


一时间全军震动,大家四处寻医找药。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皇太极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后来,在沈阳郊北的锡伯族村(现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乡附近)的一个庄户人家,打听到毛蛋能治痨损疾伤的事...这庄户人家中,有一个年方十七、八岁的少女,长大非常漂亮。


小时候却病歪歪的。家里人见她这个模样,十分心急难受。后来,她姨姥姥出了一个妙方:就是把孵鸡的鸡蛋用黄泥裹起来,放进灶坑里烧熟。每次吃三,四个,一天吃几回。过了几个月,姑娘病情好啦。大家都很高兴。所以,毛蛋又叫喜蛋。


(2)毛鸡蛋就是死胎蛋,人吃后,对健康极为不利。

主要是在孵化小鸡的过程中,由于气温、湿度或沙门氏菌感染及寄生虫污染,使鸡胚胎发育停止而形成死胚胎。

鸡蛋自身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成份,在孵化过程中都已经发生变化,绝大多数营养已被胚胎的发育利用而消耗掉了。

即使能留一点营养成份也无法与鲜蛋相比较,况且多数毛鸡蛋的蛋壳已破裂,很容易被细菌污染,在温度适宜时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繁殖。据检测,几乎100%的毛鸡蛋都可测出大肠杆菌,有的还测出了葡萄球目、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而且这里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毛鸡蛋不可能像鲜蛋那样,按照合理的卫生要求存放、运输,那些卖毛鸡蛋的小贩不可能进行清洗消毒,可见卫生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如果吃了那种加热不透、有污染的毛鸡蛋;还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3)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吃类似毛鸡蛋这些比较不常见的食物?

是人类的贪婪?

商人为了利益,是不是可以随意编造各种传说、谎言呢?

是人类的迷信?

群众为了利益,是不是可以盲目追随当下的各种风气?


经过了这次疫情,我们不得不反思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了。其实我觉得人类很聪明,每个人都是,真的。只是在各种负面消息铺天盖地的时候,人们被自身的情绪闭塞了脑袋。




教皇就是教皇,膜拜一下!(当然我膜拜的是这个虚构的教皇而已,不是现实的教皇,不是这个演员。)

越来越让我觉得高智商的人真的更加专一呢!




教皇算是在安慰作家吗?

一个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难免一次又 一次地去回忆这些错误性吧?


我不能和作家相提并论,但是我开始意识到,我一次又一次的记录文字,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忆着一些本可以忘记的事情。

有时候我确实是忘记了,有时候又确实没有忘记。

这特别简单,打开那篇文章,能记住的会排山倒海似的过来,不能记住的压根儿还要靠其他事物去激发记忆。




每个婴儿是否有独特的味道呢?

但是长大而已,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如果用一种味道代替父亲,我想是烟味。所以我每次心情很失落的时候,点着一根烟,放在旁边燃烧。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怪癖,但它是这几年养成的。

我不抽烟,我也讨厌抽烟,我也讨厌别人抽烟,但是唯独一个人的夜晚,这种烟味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心感。无论是在喧嚣的大排档,抑或是在安静的河岸,它的燃烧又仿佛让我能与其他人隔绝开,让我到达另外一个世界一样。




教皇说这是好人,但我觉得好像是圣人吧?




小时候我想做老师,觉得老师们都很好,但是上了初中之后,我就不喜欢老师了,觉得老师很讨厌。




为什么不能赶着去见死人呢?

什么是被缠上呢?


结合前后文,修女赶着去见死去的亲人,宁愿舍弃现在拥有的信仰及一切,然后教皇就说出了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是否代表着,不要急于做某事而导致了不幸的结果?




但是剧中的科特威尔大主教因为童年被别人“侵害”,误导了他,以致他也在对其他儿童进行了“侵害”,真的是太可悲了!


至于Beauty at low temperature is  beauty 表达什么呢?

百度找不到直接解释,但依稀可以找到一两篇别人引用过的文章。


(1)有人说同理:沧桑下的美才是真的美。(附图张国荣)

        看到这篇微博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像是诉说着“知世故而不世故”,“愿你出走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而针对博主写的“沧桑美”,我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又得到了这样的一种解释:

        沧桑也是一种美。世间有千万种美,却只分三类:一是天生之美;二是粉饰之美;三是养成之美。人生最可贵的是养成之美——沧桑美。平淡主宰着生活,亦充斥着爱情,它如锋利的刀,削去了我们的期待与梦幻。爱原是一酝初酿的谷酒,唯有守住平淡流年,它才久而弥香。


(2)《雪暴》发"苦中作乐"特辑 张震廖凡黄觉李光洁互怼不留情。

          这篇报道?应该报道也恰当吧。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

       电影中有一头马鹿非常重要,很神秘也代表了森林守护的意象。

       崔斯韦导演说,当这头鹿杀青的时候,两三个工作人员都不走,他也意识到“大家和鹿都有感情了,剧组就自发的集资把鹿买了下来。”剧组最后选择了把鹿放生,让它重获自由,“好好活着”,而鹿一步三回头的画面也成为了崔斯韦在拍摄中最感动的一幕,这幕也让张震记忆尤深。

       黄觉讲,此次对“低温下的美,才是真的美”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看着这段话,我不禁不断思考思考,反复阅读前后文。我是这么认为的,美在互相的爱恋,美在对爱的放手。让人不禁想起一个故事,爱花之人会惜花、栽花;喜欢花的人会采花、丢弃。


(3)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引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首先拉斯维加斯离科特威尔大主教原来的地方比较远,本来它也很很小,人口很少,还有就是天气很寒冷。

        让他远离原来的地方,是对他本人回忆的一种分离,也是对被大主教伤害的人的一种保护吧,我觉得。

         寒冷恶劣的环境比喻成社会的各种不好情况,经历令人难受、甚至会留下伤疤的事情。或许意思就是(1)(2)的结合吧?

         不管经历了多少困难,多么严峻的事情,依然可以放下过去,仍然做到爱别人,爱自己,或许是以德报怨吧!




“胡安娜”的微笑穿插着整部剧,教皇也在她那里得到了启发。




我觉得这样说可能更顺畅一些:善意,无非是与想象相结合,而只需要承担被展现的风险。




教皇模拟了一次与已去世的教皇们聊天,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启发。




教皇露脸向大家“传教”了!




在胡安娜临死前,孩子们问了很多问题,她如此回答:



还补充了



孩子追问,谁是上帝?

胡安娜这样回答:



最后教皇如此要求:



人与人就是一面镜子,你对我微笑,我就对你微笑。你对我做鬼脸,我就对你做鬼脸。





评论 ( 1 )
热度 ( 1 )

© 静秋 | Powered by LOFTER